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届成都家具展主题为“定制家居”的展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此之前,虽然全国各大卖场的户外广告布满了“定制”之类的广告语,诸多装饰、家具企业也在使劲浑身的气力宣传自己的“定制”理念,可是在一家展会上突然之间如此突出一个“定制”主题,且同时有数以十家的企业共同推出定制产品,还是极其少见的。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行业发展新风向标?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2019年6月15日,由家居行业知名的定制企业尚品宅配主办的“只为美好生活第二代全屋定制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作为最早在国内推出柜类家具定制产品的尚品宅配推出了自己2.0版本的全屋定制产品,同时打造全品类定制升级。由此,尚品宅配已经迈开了“全品类一体化,一站式配齐”的步伐。
从成都家具展的“定制家居”到尚品宅配的“第二代全屋定制”,家居行业到底在发生着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会带来哪些进步?同时机会以及风险到底是如何并存的?家居企业家们应该如何规避?
众所周知,国内家居行业每年大约有四万到五万亿的市场规模,全行业大约有十万+的企业在场内肉搏,关联从业人员近千万。如此大的市场,经过二十几年发展,从最早的几个工人以“搭伙”的形式走街串巷给客户“刷墙”“糊顶棚”,到如今发展到对千家万户生活质量有话语权,乃至成都家具展,当地政府的主管领导亲临展会为展会开幕式剪彩。
从某种层面而言,家居行业是否已开始引起各方足够重视?
诚然,在外部看家居行业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体量足够大、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在逐步提升、行业门槛变得足够高,形势喜人。但是,在业内人士的口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声音。
首先,业内的企业太多了,以地板为例,千把家制造商争夺千亿蛋糕,平均下来,每一家也不过亿元产值;墙地砖呢?情况也没有好多少;问到家具制造商,遍布全国每个省份以及不少县级区域,能够做到十个亿的级别凤毛麟角,而每年出厂几百万上千万的占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而家装公司,那几乎遍布于全国每一个乡镇。
第二,企业多了,牌子就多,消费者产生严重的“选择性困难”;谁家的好,谁家的差?不知道!为了在如此众多的竞争队伍里脱颖而出,在消费者的选择中给自己更多一些的机会,就只有一个法子——打广告;于是乎,大把大把的钱,有效无效地砸到各类媒体上;结果就是,自己心疼,可还不一定有效。
第三,由于国内的企业善于模仿或者说“抄袭”,一旦某个企业设计出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模式,不出一星期,竞争对手就会以更低的价格推出他们与自己几乎一摸一样的产品或者模式;原因很简单,模仿风险小、见效快;
所以,有眼光的企业家们把目光集中到竞争对手们难以复制、模仿的地方,而从“柜类家具定制”到“全屋定制”就是近几年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定制产品”是自有家居行业以来,技术含量最高、所需投资最高、人员素质最高的一波新浪潮,寻常企业做起来确实难度比之前大得多。它需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销渠道。需要的资金且不谈,没有几年的积淀,打造不出来一只合格的队伍。
不久前,一个很小范围的业内茶会,有资深人士提到了“定制”这一块蛋糕的前景。
据他分析,如果说目前国内家居这块蛋糕保守说有四万亿(据他分析实际蛋糕的尺寸比这要大),业内有实力的企业已经看到发展前景,早在三五年前已经开始逐步布局“定制”,从最初的单单客诉,到如今每个节点开始成熟,瓜分“定制”这块蛋糕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四万亿这块蛋糕中百分之十被“定制”瓜分走,那就是四千亿的规模。而四千亿那将成为数千家优质企业嘴里的肥肉。况且四千亿又给百万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还可以结论性地说,拿到“定制”门票的企业,在未来三五年的发展中,占有了跑在前面的机会。
不过,虽然“定制”家居前景看好,也同时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
从企业内部来讲,人才短缺现象已经显现,有几家企业曾多次表示,希望有机会帮引进一些与“定制”有关的人才,设计、生产、仓储、物流、销售、培训,以及系统开发的人员等等。如此看来,人才缺口确实不是一般地大,而是非常大。因为几千家定制企业人才短缺肯定要以万计,甚至是几万计。当然,也可以说,人才就业的这一一大波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开始。
其次,无可否认“定制”模式势必改变家居行业过去若干年已经约定俗成或者习以为常的很多思维、习惯,因为想盈利就必须顺应市场。挣钱在即,可也得先花钱。对家居企业来说,“定制模式”与过去的其他模式在仓储物流以及安装方面有很大不同。举例来说,以前成品家具从厂家到客户家,一般来说五六百公里的辐射半径自建货仓实际意义不大,甚至更大的物流半径都可以应付,这部分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但是,一旦到了“定制”时代,工厂的布局以及仓储的布局就显得远比之前重要,全国就一个厂或仅仅考虑建厂成本有几个远离消费中心的工厂,也许就出现问题了。
再次,过去很多家居公司其实是整合资源的企业,把全产业链产品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体系里,所以套餐大行其道。这样占用自己的资金成本低,企业掉头难度小。而今,“定制”做顺畅以后自己的企业吃饱难度小了,可是前期的投入要大很多。过去建一个公司的投入以百万资金计,可现在千万投入还难以见到实际成效。周期更长,减小更慢,消亡的比例更高。依靠“整合资源”以轻资产的模式开拓“定制”业务,难!
而且,“定制”这种模式被消费者唾弃的机率比其他模式要高;过去家居企业也许依靠“一白遮百丑”的手法,用房间内的几个亮点,比如品牌抢眼的马桶、大牌子的橱柜掩盖掉其他材料、甚至质量不太尽人意的硬装施工。可现在,除非自己的品牌足够强大、品质足够给消费者安全感、或者抓住了消费者切切实实地痛点,否则,很容易发生质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虽然定制家居市场尚存在不确定性及风险,但是不可否认,总会有企业突破了风险,远远地把竞争对手甩下,抢占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建立了强有力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拓了顺畅的渠道,也许还拥有独有技术,获得投资人青睐自然水到渠成,当然会迎来自己的“风口”。(文/金铮)